用Uber,似乎你可以叫到一切东西。
“一键呼叫”设计师、乐队键盘手和建筑师——哦,这是被恶搞的;但直升机、送玫瑰的自行车手和游船——这些是真的。6月26日,Uber的界面上又多出了一个选项。这次是,一款名为“火箭鞋”的鞋子,穿上它能以时速19公里在城市里穿梭。
事实上,直升机和送玫瑰的自行车手都只是Uber一次短期的营销活动。但凭借层出不穷的市场营销活动,Uber比滴滴、快的、易到等打车软件收获了更多粉丝。用户甚至已经习惯了Uber的叫车页面突然出现一个全新的功能——除了一键叫直升机和玫瑰花,还有佟大为、舞狮、猫咪、冰激凌、粽子……这些或者与节日相关,或者只是单纯能带出新鲜感的个体都成为了Uber一键呼叫的对象。
而在Uber内部,这样的活动被统称为“按需服务”(On Demand)。
“按需服务的创意来自Uber美国总部,就是根据消费者现有的或者潜在的需求,由Uber一键送达来满足他们的需求。”Uber上海市场经理王智对界面记者说道。
Uber把按需服务分为三类,一种是科技酷炫的生活方式;一种是本土化的民俗活动;还有一种是贴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服务。
这也是Uber团队在进行营销活动时的创意来源。现在你可以发现,Uber曾经做过的种种“一键送达XX”都可以归入以上的三种分类——比如2999元一次的“一键呼叫直升机”属于遥不可及、却又科技酷炫的生活方式;端午节期间上线的“一键送粽子”和国内本土的民俗有关;在炎炎夏日为写字楼的白领送去冰激凌,则良好地贴合了消费者当下的现实需求。
可能没有一家外资公司能像Uber这样快速地“接地气”,而这些营销活动也是为了重塑Uber在中国用户心中的形象。无论是在上海还是美国旧金山,Uber都是靠高级轿车起家的——“能叫到特斯拉”是Uber在中国的一大卖点。这有效地让Uber在打车软件中获得更多关注,但也难免会给部分用户带来距离感。而“接地气”的营销活动正是为了消解这种感觉。
当然,还有别的原因。“除了把人从A点运送到B点之外,我们希望Uber的品牌不是冰冷的,而是有爱的,有故事的,有责任感的。”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对界面新闻说。
目前看来,效果还不错,许多用户和Uber之间建立了一层“粉丝”的关系。而这一点在最近神州专车的广告事件中被得以体被充分现。
神州专车那一组“Beat U我怕黑专车”的海报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媒体渠道被转得铺天盖地,暗指以“U”作为软件图标的Uber。尽管其中提到的专车安全、司机不认路等都是Uber常被诟病的问题,但这组对比式广告发布之后,引发了巨大的舆论争议。
“Beat U”广告登出的当日,王晓峰一直在浏览自己的朋友圈察看各方态度,他颇为淡定:“我们不用进行什么危机公关,这已经说明了一切。”
Uber中国到底在营销上投入了多少人力和资金成本,王晓峰没有透露,但他说,“只能说挺多的”。可就算愿意砸钱,也需要成功说服合适的合作方。早期Uber并没有那么多的车和用户,而其他行业也不熟悉Uber。2013年加入Uber的吴玲洁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市场经理,那时她“去很多不一样的场合,见很多不一样的人,花很多力气解释Uber是什么。”
比如那个广为人知的“一键呼叫直升机”,直升机厂商对和Uber合作的态度一开始并不热情。王智还记得在今年年初时,她拿着详细的创意方案找到了这家直升机厂商,在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后,这家传统的制造业公司问道:“什么是Uber?”
虽然直升机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太遥远,却不妨碍那次活动成为Uber在中国引发最多讨论的一次策划。“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什么时候可以再坐直升飞机, 很多人仍然很好奇。”王智说。